top of page
閣樓古董珠寶

【 1930’s - 好萊塢新偶像】

已更新:2022年2月5日

30 年代對歐洲各國是戰後復甦的時節,但對美國來說,是輝煌年代的延續。在世界的大環境中,有一項產業改變了珠寶圈尤甚,那就是「電影」。在電影發明之前,人們的娛樂生活,性 子文靜一點的,就是琴棋書畫,在家刺繡,活潑一些就從事室外活動,諸如划船、騎馬、打獵等等。一直到 20世紀初期,街道上開始出現商業型電影院後,人們的娛樂選擇才多了一項:看電影。


【爵士歌手】電影海報

電影事實上在 19 世紀末期就已經出現雛形,但呈現方式比起現在單調很多;沒有聲音、也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因為技術與成本的限制,電影的長度也很短,大概數分鐘而已就結束。到了 20 世紀初期,電影的流行從歐洲傳到美國,開始邁向了普及的道路。一開始電影院裡的電影其實都是十數分鐘左右就完結,然而雖然沒有聲音,需要靠電影院專僱的解說員在旁邊一邊講解劇情與現場演奏的樂隊帶來音效,也已足夠讓人驚呼神奇、百看不厭,受到寵愛的電影產業繼續蓬勃發展。


不過也正因剛開始出品的電影因為技術尚未成熟,都是黑白電影,間接影響了白色珠寶的持續流行;因為拍片的時候,只有純銀、鉑金搭配白色寶石的白色珠寶在黑白電影上的呈現最是顯眼,光線下呈現出來褶褶光輝的也才夠吸睛。但是當第一部有聲電影 【爵士歌手】於 1927 年上映、第一步彩色電影 【浮華世界】 於 1930 年代出現後,珠寶的設計與流行也因而出現變化。


伊麗莎白泰勒在電影中配戴 Joseff of Hollywood 的首飾

前文介紹 Art Deco 裝飾藝術年代的珠寶風格時有提及,20 年代時流行著幾何對稱、甚至大型的手環、耳環與長鍊的風格,到了有聲電影出現後,雖然裝飾藝術風格仍然流行,但是大型帶來慵懶中性氣質的首飾逐漸被淘汰,因為電影在收音的時候,珠寶間彼此碰撞的雜音總會帶來干擾,所以珠寶設計師開始傾向將首飾設計得更為「合身靜音」,珠寶設計師們甚至開始嘗試採用膠木等較不會發出聲響的素材來設計首飾。而彩色電影出現後,白色珠寶終於不需再是電影明星們的唯一選擇,多彩的顏色不只能襯托佳人,也在螢幕上帶來視覺的饗宴,於是彩色珠寶開始嶄露頭角。珠寶風格上,既然是電影明星要配戴的首飾,然要夠華麗大器,拍電影的時候才看得到,因而大器顯眼、又帶著流線風格的珠寶成為主流,也間接帶起了專為好萊塢明星制做時裝珠寶的品牌諸如 Hobe 和 Joseff of Hollywood 生意上的繁榮。事實上,自 Chanel 對時裝珠寶極高品質境界的追求後,整個時裝珠寶產業的作品精細程度都大為提升,工藝技術的進步也讓珠寶設計師們如虎添翼,此時各家時裝珠寶品牌盡出,風格各有千秋,出手的都美不勝收。


Hobe 的廣告

在電影產業大放異彩的 30 年代,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公司們很快就發現了大眾對於電影演員的喜好與熱衷,開始固定簽約培養電影明星以降低演員成本、爭取更多的票房利潤,同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時裝大牌諸如 Chanel、Dior、YSL 等開始意會到他們在帶領流行服飾與配件潮流上的影響力開始降低,因為比起時裝設計師的品牌櫥窗與目錄廣告,大人氣、深受民眾喜愛的電影明星所配戴的首飾讓人嚮往太多太多。不過即使如此,Cartier 在此時推出了一系列帶有強烈印度風格的 Tutti Frutti 珠寶仍正中民眾喜好的下懷,在珠寶界引起了一陣炫風。


20 世紀初期,在歐美的東方熱潮仍然興盛,從 19 世紀末期日本文化傳入歐美帶來日本主義風格的潮流、20世紀初圖坦卡門陵墓出土震驚世界後,西方人們對於東亞國家的好奇與興趣持續加深,對 Catier 傳家二代 Jacques Cartier 亦然。Jacques Cartier 20 世紀初期即數度遊歷印度,在收購當地特有的刻面寶石的同時,也深受印度特有的文化與強烈首飾風格衝擊。旅行的過程中,他也因此認識了印度皇朝的王公貴族 (果真就是有錢人認識有錢人很容易呀)。


Jacques Cartier with Indian gemstone dealers. Photo from Jacques Cartier’s album recording his voyage to India in 1911. Cartier Archives © Cartier
Jacques Cartier (左) 於 1911 年遊歷印度

Assembling the regal Maharajah necklace at the Cartier High Jewellery workshops. (Image: Maxime Govet/Cartier)
為印度王公設計製作水果錦囊珠寶

約在在那個時候開始,Cartier 新開展了兩條業務,一是受極為富有的印度王公委任,將他從印度寄來的貴重寶石打造為更符合時下潮流的首飾;二就是推出了一系列帶有強烈印度蒙兀兒 (又譯莫臥兒) 風格的首飾作品。Cartier 採用了大量鮮豔顏色的 (刻面) 紅寶石、藍寶石與祖母綠,搭配最先進的鉑金鑲嵌技術,讓首飾成品幾乎猶如是隱形鑲嵌在看不見的底座上,整體的造型貴重華麗,顏色鮮豔欲滴,其視覺豐富程度也讓人驚艷不已,為卡地亞的名聲推進更高一層,成為其在 20 年代中後 ~30 年代的標誌性風格。到了 1989 年,Cartier 更將 Tutti Fruttie 名稱註冊成為專利,中譯名為「*水果錦囊」。當然,水果錦囊這樣的風格,我們也能在時裝珠寶品牌 Trifari 中見到,有部分也歸因於曾任 Cartier 設計師的 Alfred Phelippe 轉任為 Trifari 首席設計師後,將這樣的首飾風格帶入了 Trifari,更甚影響了整個珠寶圈對水果錦囊風格的仿效。



30 年代間,還有一個改變珠寶圈的大事件,那就是養殖珍珠的出現。珍珠因為取得不易,產量稀少,自古以來就被視為人類權貴階級專有的珍寶,其柔煦中帶著盈盈光采的魔幻魅力,使得無數人前仆後繼地追求。就連香奈兒都曾說過:「沒有珍珠的女人,不能稱為女人。」珍珠的魅力可見一斑。過去珍珠價值高昂的程度,可以從 1917 年 Cartier 拿一條以128 顆珍珠串成的項鍊 (價值約當時的100萬美元),換購了一棟位在紐約第五大道的大樓作為商辦駐點來得知。而珍珠價比天高的狀況,終於在30 年代間慢慢緩解,改變這個狀況的人,就是御木本幸吉,也就是至今名聞遐邇的珍珠大牌 Mikimoto 的創始人。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magazines/panache/the-1-mn-pearl-necklace-that-helped-close-the-cartier-building-deal-in-new-york/articleshow/61180115.cms
Cartier 用一條珍珠項鍊換來的商辦大樓 (圖正中) - 至今營業中

Mikimoto 創始人 御木本幸吉

1858 年出生的御木本幸吉事實上原本出生窮困,他的父母共同經營一家烏冬麵館,家境辛苦。為了維持家中生計,他 13 歲就輟學到市場賣菜。原本與珍珠毫無關聯的他,因一次無意中在岸邊看見有珍珠潛水員在岸上卸貨取珠,而開始熱愛上這個昂貴稀少卻美麗無比的海洋珍寶。1888 年,御木本幸吉下定決心,夫妻倆去銀行貸了一大筆錢,在海邊買了一塊地,開始嘗試人工養殖珍珠;期間雖然一再受挫,但最終在不斷嘗試的 5 年後培育出第一顆半圓形的珍珠,自此肯定了人工養殖的可能性,直至 1905 年,他已可掌握養殖珍珠的技術。到了 1935 年,來自全世界對於珍珠的需求,使得日本的養殖珍珠場已擴展到 350 個。人類對珍珠的癡迷,終於進展到小資即可擁有的時代。


30 年代間出現的變化種種,時尚圈的焦點也在美國強大的影響力下,從過去的花都巴黎轉移到紐約。時裝大牌原本在藝術與美學的圈子中引領潮流,也在大眾目光焦點的轉移下,涉足電影、電視娛樂產業。也因為這一項新娛樂的發展,讓時裝珠寶產業更蓬勃發展,百家爭鳴。



*有的人會將 Tutti-Frutti 譯為水果沙拉,但是以筆者認知,水果沙拉應為另一種由捷克玻璃創作的珠寶風格的別稱。歡迎其他先進一起討論。


*請注意,本文為本站親自編撰而成,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載明出處




*參考資料:

Book: Vintage Jewelry Design by Caroline Cox

wikipedia 




7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Couldn’t Load Comments
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
bottom of page